欢迎访问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网
logo 科协网上服务平台 项目申报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科技社团信息平台
科技要闻
获奖成果这样对接生活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农科院主持完成的8项成果获奖。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成果获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时隔5年再次实现三大奖全覆盖。这8项获奖成果,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顶天立地”。

“顶天”典范:黄瓜苦味“开关”精确把控

“要知道为什么‘黄瓜没有黄瓜味啦’,还要从破解黄瓜遗传密码入手”,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表示。

作为“黄瓜基因组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研究”首席,他领衔的团队首次利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破解了黄瓜基因组遗传密码,使黄瓜成为首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蔬菜作物;研究了全球主要黄瓜资源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以此为基础,我国科学家已克隆和定位了50多个黄瓜农艺性状基因,推动黄瓜育种进入分子设计时代。

针对黄瓜单产较低和华南类型黄瓜偶有苦味,研究发现了控制黄瓜苦味物质合成的9个基因,并发现有两个“开关”基因分别在叶片和果实中控制苦味物质的合成。巧妙利用这一机制,把果实“开关”关上,不让黄瓜变苦;把叶片“开关”打开,让叶片变苦以抗虫。这是在植物中首次揭示代谢产物的精确调控机制。

项目带动了其他蔬菜(包括白菜和番茄等)的基因组研究,推动我国蔬菜基因组学科从跟跑到领跑:除了在《自然》、《科学》和《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10多篇研究论文,基因组研究同时推动了黄瓜基因的“掘金时代”,国内外黄瓜育种家基于上述发现,培育了‘蔬研’系列新品种,成功解决了华南黄瓜品种变苦而丧失商品价值的生产难题。

“立地”标杆:边陲小村靠它留下了年轻人

如果说上述获奖成果是“顶天”的典范,那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黄瓜优质多抗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就是“立地”的标杆。

高黎贡山下、怒江右岸,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镇石头寨村,45岁的王应成没有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村里,两口子一起侍弄自家的6亩地。其中3亩种黄瓜,经采收一个月,每亩平均纯收入可达一万两三千元。

记者两年前前去采访发现,村里还有比他更年轻的汉子选择留下。

如此罕见的“逆城镇化”,个中奥妙就在“中农106号”黄瓜。

云南保山,只是中农106号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例。如今,它还成为了广东、浙江、贵州、福建、广西等省份的主栽品种,约占主产区种植面积的30%。

项目首席、蔬菜所研究员顾兴芳领衔的团队创建了高效的黄瓜抗病鉴定与品质评价技术,创建了国际领先的黄瓜分子标记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攻克了优质和抗病基因难以聚合的难题,培育出新一代不同生态型的突破性新品种8个,实现了密刺型黄瓜优质多抗育种的突破;累计推广1187.9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对接生活:从源头让我们弄清、放心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其新种质创制”,历时30年,利用小麦的近缘野生种——冰草属优异基因改良小麦,走在了世界前列;最终让我们在小麦这一主要口粮上,可以有更多、更好选择。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创制与应用”,实现了猪病毒性腹泻“一针防三病”的精准高效防控,疫苗在全国累计应用2560万头份,免疫覆盖仔猪1.54亿头;最终保障我们“食有肉”“有放心肉”。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大豆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在国际上率先构建和解析了大豆泛基因组,挖掘抗逆、高油等重要性状QTL/基因72个,建立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17个,2006-2017年累计推广1.25亿亩;最终保障食用大豆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畜禽粪便污染监测核算方法和减排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创建了畜禽粪便污水源头减量工艺,集成创建了种养结合、清洁回用、集中处理3个系列的技术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国家政策制定和重大行动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创建了以“石灰类物质精准施用降酸、有机肥阻酸、减氮控酸”为核心的酸化防治关键技术,集成了区域特色的农田酸化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最终保障了“耕者有其田”、更“有良田”。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羊肉梯次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突破了“羊肉加工特性不清分级分割准确率低、品质劣变重货架期短、工业化程度低品质保持难”三大技术瓶颈,实现了羊肉加工从“手工经验”向“标准化工业化”的跨越。

(科技日报北京1月9日电)